康有为这三个字,我第一次看到是儿童时期,很震惊。为什么震惊?这名字中“有为”二字,太伟大了,好像有无穷无尽的能量。因此,我想把自己的名字改掉,从看到的连环画中选了一个“志强”,还悄悄地告诉我的小伙伴。这个想法因为到处在唱“大字报,报字大,邓拓吴晗廖沫沙”,学也上不成了,家也搬到了偏僻的地方住土洞。久而久之也就淡忘,不想什么“有为”。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初期,上了几天高中,纯粹就是为了应试,语文老师是个混子,除了读教参,还读白字,比如李大钊的“庶民的胜利”这几个字,他硬要读成“遮民的胜利”,不知道他的“南师大”是怎么回事。后来和被“专政”的家父纠正过来,我告诉了老师,老师很震惊,问我父亲是不是“摇笔杆子”的。所以,我学到的历史知识支离破碎。到了进修学院主要的是学习教学法,历史知识还是“广种薄收”,大脑里只晓得康有为是“尊孔”的。加上自己有了一点新思想,一直对老康不尊敬,总以为康有为是个“糠大叔”,把他和鲁迅的小说《药》中的“康大叔”混为一谈。
凌晨三点钟醒来,翻开《中国近代史》才知道什么是康有为。康有为是什么样子,从《走向共和》电视剧里看到,他连孙中山先生也不放在眼里。孙中山什么人?他的老师叫朱九江,除了教孙中山应试考官文化外,还有一头的康有为。康有为大孙中山十一岁,从小就绝顶聪明,所接触到的只是江南制造局和教会翻译过来的初级大文,地理、格致、兵法、医药和耶稣教经典一类的书籍。但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能举一反三,因小知大,自是以其学力中别开一种境界。
自秦汉以来,几千年谈变法,主要有“二王”,王莽和王安石。两个都失败了,自此士大夫没有人敢谈变法。他们认为那是先圣先贤的法制,历代相传,不可更变。康有为知道必须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,否则,变法无从下手。所以他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前写了一篇《孔子改制考》,他说孔子是位改革家,孔子作《春秋》的目的就是改革法制。其改革的思想在《公羊传》里可以看出来。《公羊传》里讲“通三统”,那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沿袭,各代都因时制宜,各有各的法制。《公羊传》讲“张三世”,那是说以专制政体治乱世,以宪政政体治升平之世,以共和政体治太平之世。康有为的用意是以这本书的思想打压当时的士大夫的反改革思想。
康有为是甲午举人,乙未进士,国难时候的新贵。孔子是旧中国思想的核心,抓住了孔子,思想大战就胜利了。皇帝是中国政治的核心,他的一系列宣传工作和文章深深地打动了皇帝,因此中国历史上有了开天辟地的“百日维新”。他和他的同志们除旧布新,得罪了许多人,这些被他得罪的士大夫,数百翰林,数千举人,数万进士,数十万秀才,数百万童生,难怪康有为被咬牙切齿的骂着洋奴汉奸。
康有为抓住了皇帝,但没有抓住具备实权的西太后,反对新政的人就包围了西太后,求西太后“收回成命”。这时的皇帝光绪并无实权,皇帝和西太后两个人早已久不和睦,西太后索性废掉皇帝。改革派们求袁世凯武力支持,但袁世凯嫌他们孟浪,不肯合作,泄露机密,结果是变法失败,死的死,逃的逃。
聪明的人,很多,像康有为这样的大聪明多少年才出一个?时间不太长,孙中山先生来了!中国人的思想大变,找到德先生和赛先生。康有为不是“糠大叔”!我来了一回真正的清理,有种吹糠见米的快感。